到新中國成立時,我國建成并能維持運行的大中型水庫大壩只有23座。上世紀50年代,全國掀起了大規(guī)模江河治理和興修水利的熱潮,至上世紀70年代,我國水壩數(shù)量陡增。新安江、密云、三門峽、柘溪、新豐江、丹江口、劉家峽均為當時所建。著名詩人賀敬之在《三門峽——梳妝臺》中寫道:“望三門,門不在;明日要看水閘開。責令李白改詩句:‘黃河之水手中來’;銀河星光落天下,清水清風走東海?!?br/>
上世紀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,我國在一些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(qū)興建了一批有代表性且規(guī)模很大的水壩,如在烏江渡興建了我國第一座高達165米的巖溶壩基高壩;在地質條件復雜的青海龍羊峽建設了我國當時最高的重力拱壩——龍羊峽大壩。在這一時期創(chuàng)造了當時100多項中國水電施工紀錄的當屬著名的葛洲壩工程。葛洲壩工程總庫容15.8億立方米,裝機容量為277.7萬千瓦,年均發(fā)電量157億千瓦時,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,可通過萬噸級大型船隊,這些均創(chuàng)出國內筑壩施工的新紀錄。
在 1949年以前的近1000年中,可靠記載的洪災就近2000次,1998年發(fā)生的全流域“世紀洪水”堪比1954年特大洪水,但損失較之大大減少,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丹江口、葛洲壩等一大批水庫發(fā)揮了調蓄洪水的作用。目前我國水電的蘊藏量為6.8億千瓦,經濟可開發(fā)容量為4億千瓦,居世界第一;而目前裝機容量僅占技術可開發(fā)量的20%,相比之下開發(fā)程度不高。對水電資源占絕對優(yōu)勢的西部地區(qū)來說,開發(fā)水電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,特別是隨著環(huán)境與能源問題日益突出,作為一種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水電優(yōu)勢更加凸顯。
上世紀90年代,借助迅速發(fā)展的高土石壩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筑壩技術,著名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成功筑壩高達154米。目前,我國壩高在90米以上的土石壩超過20座,最高的土石壩是位于云南省高261米的糯扎渡大壩;湖北省境內還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——高233米的水布埡水電站大壩。而作為中國高壩主打類型的混凝土重力壩,目前壩高90米以上的有27座,最高的重力壩是位于廣西的龍灘水電站大壩,高216.2米。數(shù)量最多的當屬拱壩,坐落在四川省高305米的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,是我國于2013年建成的世界最高拱壩。預計2020年建成的四川雙江口大壩,壩高將達到312米。
截至目前,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興建的高度15米以上的水壩超過2.2萬個,占到世界總數(shù)的約一半。這之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創(chuàng)造了多項世界紀錄的當今世界第一大水電工程——三峽大壩。這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,其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(fā)電量均居世界第一,壩頂總長3035米,最大壩高185米,正常蓄水位175米,總庫容393億立方米,形成了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,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,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。